对此,河北省能源规划研究中心战略规划处专责贾浩帅表示,光伏电价与煤电价格持平之时,才是光伏企业脱离补贴之时,也是光伏行业回归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之时。
所以,在这批示范项目中,以5万千瓦机组和10万千瓦机组居多,5万千瓦是西班牙人的经验,投资大约是15亿左右,实际上,10万千瓦的最经济,回报率也最高。但至今未试车成功,这里有不可抗力,亦有业主方不专业因素。
几人欢喜几人忧,先驱者失败的经历不断警示着后来居上的从业者,但此时,在经历了光伏抢装和严重的产能过剩,光热产业回归了难得的理性。天瑞星副总经理崔孟龙告诉杂志记者:核心部件关键部件国产化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做好系统集成,如何将技术打包,这是在考研设计院方案的合理性,经验多少。然而近两年,德令哈却成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人士频频造访之处。有两种企业,一个是大企业,另一个是小企业,也许总经理就说愿意干,但是实力不够。像反射镜的制作,可以花钱从国外买生产线,现在基本上都是采购国外的,但是真想做好也是不容易的,集热管就更不用说了。
比如天瑞星公司自有的卫星薄膜技术转民用后,成为槽式发电核心设备集热管中的重要技术。至于菲涅尔式,在西班牙并没有获得成功,如果国内想成功,必须有所创新。在2004年的年报中,SolarWorld披露过他们与尚德签订了于2005年一季度贴牌生产组件的合同,合同总额达到1亿欧元。
在中国,补贴就来自于不同方面,各地方又不相同。另外一个显著的尚德第二代的分离公司是顺风,原受雇于尚德的瞿辉和童彩霞2006年加入顺风,负责生产质量控制,技术管理,技术研发。这些公司受益于尚德在本地开发的供应链的成本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引入美国的投资基金,在尚德上市后18个月后,这些公司也纷纷上市。设备供应商所在地和使用设备的企业所在地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平衡,严重供过于求给全球光伏制造商带来了很多困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光伏产业总生产能量很小,而且从技术层面来讲其产品性能和质量也未达到国际标准。在中电成立后不久林洋成立,现在已改名为韩华Q-Cell。
顺风成立于2005年底,2007年开始生产太阳能电池。澳大利亚的技术、美国投资者的追捧、德国的远见以及中国的魄力给予了中国能够在世界太阳能光伏制造领域领先世界的机会和能力。杨怀进和戴锡民分别成为了晶澳的CEO和CTO。更令人鼓舞的是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也正在成为具有同样国际竞争力的光伏制造地区,并且那里对能源的需求增长也日益迅猛。
在2001年尚德成立之前,光伏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黯淡的。山寨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光伏行业能够发展得风生水起,其根源还是在中国。他们认为中澳合资的企业尚德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根源企业(root firm),类似于Fairchild在硅谷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天合在2004年底开始生产组件,2007年开始生产电池。
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破产前,光伏企业的股价急剧下跌。王汗飞是尚德招聘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后来去了林洋帮助林洋建立生产线并在2005年11月开始生产。
当尚德的第一条电池生产线开始运行,曾建起澳大利亚第一条丝网印刷电池生产线的Stuart Wenham多次来到尚德,帮助调试工艺,并给尚德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艺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培训。施正荣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得到系统培训并取得光伏领域的博士学位,之后又在新南威尔士大学出资成立的Pacific Solar公司担任研究主任,获得了丰富的研发和企业管理经验。
2003年同样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尚德又上线了第二条15兆瓦的电池生产线。马丁格林教授现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在该大学超高效光电学研究中心兼任执行研究主任,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也是工程技术学院及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委员。继尚德之后另一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池生产线于2005年6月在中电光伏开始投入使用。由于海外市场的高价格,光伏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微不足道。当地政府可保留地税和一些和中央的共享税在对光伏企业补贴案例中,前东德的补贴政策是最为慷慨的,补贴包含了现金补贴35%的资本成本(2002年SolarWorld年报披露),部分补偿德国和中国生产成本的差异。
如果WTO不把中国归类为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一做法也是妥当的,但在2016年,中国仍被归类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通过在开曼群岛注册公司,中国的外资企业才能登陆美国股票市场。
创业者施正荣博士是尚德发展的驱动力,也是促使中国光伏产业演变的关键人物。澳大利亚的技术、美国投资者的追捧、德国的远见以及中国的魄力给予了中国能够在世界太阳能光伏制造领域领先世界的机会和能力。
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所有这些企业成立的动机一开始都是源于光伏有利于社会和环境保护。顺风成立于2005年底,2007年开始生产太阳能电池。
在这么多光伏企业中,只有经营良好的企业能够通过不断降低制造成本,以满足不断下降的销售价格的市场要求。十大电池生产企业中有九家分别在2006年12月到2008年1月期间上市。在2001年尚德成立之前,光伏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黯淡的。尚德于2005年底在美国上市,这对于尚德和美国的风险投资资本是双赢的。
英利在2003年初开始销售组件,2004年3月开始运行第一条3兆瓦的电池生产线,在2006年其电池生产线全线运行前,英利只能外购电池片生产组件。光伏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让消费者受益,也增强了光伏的社会影响力,但对生产企业来讲却不得不努力地维持企业的基本现金流。
而在行业发展初期,中国的光伏企业对行业的发展和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也是罕见的。2003年同样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尚德又上线了第二条15兆瓦的电池生产线。
关于领头羊在产业发展中的其他角色,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还记录下了尚德在中国本地发展多晶硅、硅锭、硅片、浆料和生产装备供应等供应链国产化过程中所作的巨大贡献。2000年IEA世界能源大会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光伏总装机容量将少于0.1GW。
高盛投资的股份公司上市后的一周内就增值2亿美元。尽管预算有限,2002年8月尚德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成功上线生产,到年底已经开始盈利。其他公司象英利、天和、阿特斯后来也复制了尚德的成功道路,在海外注册公司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之后,尚德又率先在美国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反倾销的裁决存在很多不公正的疑问。山寨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光伏行业能够发展得风生水起,其根源还是在中国。
王汗飞是尚德招聘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后来去了林洋帮助林洋建立生产线并在2005年11月开始生产。同时担任南玻集团经理。
除了中国,德国通过了电价补贴政策;美国投资者为光伏产业制造转移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澳大利亚则主要通过技术支持为中国的光伏发展播下种子。第三波的行业发展推动了设备的销售,并于2011年达到顶峰。